随着天气回暖,春色渐深,2017年的两会于三月十五日正式结束。会上提出的各大议题引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我校学子也在积极关注时事,对今年两会中的热点话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就业——就业难与自主创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重点提及就业,明确提出: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要提高到1100万人以上,并提出了对促就业精准发力的要求。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总是吸引各方关注。此议题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引起了一波讨论热潮。
对于大学生就业,我们能看到学校做出的努力。例如北外的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促进学校培育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并及时地对毕业生的质量做出详细分析,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使就业指导信息充分融入专业授业中。
(中文学院 周芷欣)
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等并不了解,他们的大学学习缺少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规划。择业时,也往往存在专业不对口,过度挑剔等问题。这都是没有提早树立好正确就业观的结果。政府应该在更多工作单位设立给学生的职业实践名额,并在实践期间传授该职业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中文学院 粟靖淳)
我认为,要更好地就业,在校期间就应该有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规划。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应该针对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进行自我教育——补短板、增亮点,认真踏实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有针对性地打造自己。在学习的同时,勇于踏出校园去实习,找到自己将来的兴趣所在,趁着年轻积极去实践、探索。
(中文学院 王一冰)
我的老家是一个医疗、教育领域都极度缺乏人才的农村地区。可是,农村吸引力远小于城市。没人才,发展差,没人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认为,政府应该利用政策性福利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让大学生回乡不再仅靠道德责任感。
(西葡语系 刘旭阳)
就业难促使一部分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并表示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高校内双创力度的加大立即引起了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目前校内外越来越多的职业规划大赛或者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活动能在现实层面为学生提供的创业经验并不多。因此,我认为,在大学中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增设由有创业经历的老师教授的创业选修课;适当修改学制,缓解创业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冲突等等。
(中文学院 沈凌宣)
大学生创业一定要理性。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遇,吸引了很多人投入创业,尤其是以“低成本、易操作、高回报”为特点的自媒体更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榜样。但与之相伴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同质度高,创业理念和目标的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也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西葡语系 陈松)
鼓励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很好的途径。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 的时代,拥有青春、冲劲,专业知识丰富,善于应用现代技术,就创业而言是有优势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验少、人际网络不发达、资金短缺等也是大学生创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希望政府能针对这些困难提出方针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社会支持。
(日研中心 李晓琪)
环境——污染治理与绿色发展
伴随着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可持续发展提出已久,但在环境问题上我们仍任重道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环保问题上不仅有大量的篇幅、措辞,而且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具体要求,体现了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对于身居北京的我校学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最近共享单车大热,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共享单车的概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如果能够加大对此种模式的关注力度,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支持,那么共享单车就会成为一道新的城市风景。
(西葡语系 孟丽颖)
污染治理不能急功近利。环境是个综合因素,正如中医医人一般,我们需要做的是全面调理,经济结构、能源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在制度上的控制都需要跟上。令人高兴的是,两会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还有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和长远规划,有了这些,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指日可待。
(阿拉伯语学院 丁瑞鹏)
科学发展观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我们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搁置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同学们也各有看法。
我来自湖北,近年来家乡的空气质量大不如前。每每提及雾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但是在我看来,很多南方的二线城市空气污染更严重。所以我很赞同全国人大代表钟勤建的观点,“长江经济带不应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更应该是一个绿色概念。”长江经济带不是不开发,而是要适度开发,从而将良好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英语学院 杨倩)
环境治理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的议题。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来说,权衡取舍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兼顾妥协才是有效之策。“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完全不符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唯有在经济文明和环境文明中把握住守恒点,才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国际关系学院 徐颖)
一带一路——对外建设与语言学习
正如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问题深入调研”“一带一路”作为新的发展战略,在两会期间被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对外的大战略,也与大学生息息相关。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员,作为新时代语言学习的使者,作为未来和亚非欧各国交流的使者,我们的身上承担着重任。学习专业课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的首要的任务,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更加关注所在对象国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政治情况以及中国和对象国的历史渊源、未来发展。没有人文注入的语言是没有血肉的。
(亚非学院斯瓦西里语系 张田)
“一带一路”热背后是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冒险精神,中国正在进行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而“一带一路”将成为这条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冒险,绝非冒进。要想取得中国国际地位与大国影响力的新突破,这“险”的重量,必须得承受。
(国际关系学院 董雨琦)
双一流建设——大学教育与国家力量
长久以来,我国世界名校匮乏,或发展单向或综合实力不足,这对于培育国家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今年提出的“不再只围着指标转”的双一流建设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脚踏实地发展大学教育的决心,也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有了更丰满的现实意义。
“大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张尧学委员指出,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都深植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之中。“双一流”的建设,从大方向到小细节都体现着中国特色。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办好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大批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日语系 陈雨芃)
我校同学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建议,充分展现了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与对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当代大学生正是国家建设的下一批预备军,了解时事,积极发声,于己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